【媒体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感恩作业”也应因“材”施教

  近年来,许多学校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比如布置一些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假期作业,要求中小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等,以此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应当承认,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感恩作业”如果布置不得当也会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就像报道中的王女士那样,读初一的女儿亲眼目睹了父母的分手,对抛弃他们母女的父亲哪里还有恩可感?难过的女儿只有用充满怨恨的文字和撕碎家中所有的照片来发泄心中的怨气。

  所以,感恩教育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必须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制宜,充分考虑现实因素,对感恩教育的内容作出适当调整,否则就可能无意中伤害了孩子。

  据武汉晚报报道,学校布置“感恩作业”,本来是出于好意,却让离异家庭的家长觉得不自在,感一次恩就引起一次伤心。武汉市民王女士尴尬地表示,学校的“感恩作业”似乎揭开了孩子心灵上的伤疤。 荆楚网

  对“高才低就”现象不必过虑

  对于大学生“高才低就”现象的担心,似乎不无道理,但也不必过分忧虑。衡量人才价值,并非看其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主要看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现在党和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学生“低就”农村,一方面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成才。至于有人担心“高才低就”会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我看也不见得。实际情况是,现在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不读书,而是成不了才。眼前确有少数孩子不想读书,那不是因为“读书无用”,而是基础太差,压力太大,实在读不下去。

  其实,所谓“高才”也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社会实践表明,大凡真正的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一般是不愁嫁的,倒是那些大事不想干,小事又做不来的人,求职很困难。

  据中新网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争相应聘清扫工、搓澡工、交通协管员的消息,被当作“破除择业旧观念”的新闻屡见报端。有人担心,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求职时,一层层往下“挤压”,这样的“高才低就”,会浪费公共资源或引发新“读书无用论”。

  红网